top of page
作家相片黑天鵝

台美自我防衛案 James Rayl 2022 | 張俊卿 2014


資料照片


Opening


今天要給大家講 發生在兩個不同國家的案件,他們的情節非常相似,但結局卻天差地遠。這兩案的受害者們為了自身的安全,在遭遇攻擊時選擇勇敢反抗,然而在社會和法律的框架裡,他們在正義的道路上,卻走得踉踉蹌蹌。這不免讓人思索,面對威脅和未知,身為老百姓的我們 究竟該怎麼辦。 那事不宜遲,讓我們從2022年的7月說起。


1st Case


第一個案件,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雪梨市(又稱悉尼市),該城市現有2萬多人口,農業和製造業興盛,於1895 年完工的四大橋是該地著名的地標,過去以承載四大鐵路而得名。這個城市的犯罪率多年以來都高於全美平均值,因此居民備有武器自保的情況是相當的普遍,而此案件的主人公一家也不例外,只是他們沒有預料到,一位侵門踏戶的不速之客,會來的這麼又猛又急。

2022年,7月30號禮拜六,晚間大約11:30,22歲的Allyson Duckro收到了前男友的語音留言,一年多前不歡而散的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聯絡,但前男友突然又是打電話又是留語音訊息的,覺得很奇怪的Allyson決定不理會,拍拍枕頭睡覺去。


Intruder


隔天早上10:57,Allyson跟媽媽Stacie吃完早餐回到家,發現他們後頭緊跟了一台車,正要進門的兩人都感到很納悶,因為沒有聽說家裡要來客人,正當媽媽問爸爸Mitchell是不是有約朋友來家裡坐,門前動能感應的攝影機再次啟動了,畫面中站著一位神情木然的年輕人,Allyson 一看,驚訝的發現門廊上的這個人,正是昨天她不讀不回的前男友 James Rayl。她害怕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爸媽,她表示她跟James從分手後就沒有聯絡了,也不願意再跟他有任何談話,於是媽媽用對講機告訴 James請他離開,但 James 沒有任何反應,逕自按著電鈴。爸爸甚至打開側面的車庫門,出去對著他喊請他離開,他也充耳不聞,爸爸看對方對口頭告誡沒有回應,他快步回到家中並拿出武器預備,此時的James開始扭動門把,試著要強行進屋,那扇木製的門很快開始動搖,爸爸見狀上前用身體抵住,並大聲喊著他有武器,請 James 住手並離開他們家,不過這時的James不僅沒有停手,他開始用力衝撞,決心破門而入,最後門鎖還真的被他撞開了,而爸爸Mitchell 也在那一刻做出反應。


James遭到3擊,轉身往車道走幾步路後便倒在地上,錄影畫面中只看得到他黑色的帆布鞋 從轉角突出來,驚恐的Duckro一家沒有出去查看,反倒是聽到響聲的鄰居們都出來關心,他們也詢問是發生什麼事,要不要幫幫忙報警,但媽媽告訴他們從James開始破門的時候,Allyson已經撥打911通報,現在這個當下她也還在線上與派遣員通話。


警方在約7分鐘後抵達,他們接著進入房屋跟Duckro一家做筆錄,Allyson與爸媽三人驚魂未定,James則是在送醫前就已經失去生命體徵。警方按照程序要他們一家到警局談話,他們三人也全程配合,並沒有要求雇用律師。同時警方也在Duckro的住宅蒐證,他們發現門被撞破,門中間的玻璃上有彈孔,現場的證據與這一家人的供詞描述一致。屍檢報告顯示22歲的James Rayl左右手臂和背部遭擊,三處傷口的彈道都與監視器畫面所呈現的過程吻合。值得一提的是,James的體內驗出高濃度的大麻,這或許解釋了他當時神情恍惚,對口頭指令沒有反應的原因。


James的家人一直向媒體強調,James是一個好孩子,是小孩們溫柔的叔叔,是個樣樣好的善良青年,然而根據Allyson的供詞,James有使用違禁藥物的歷史,他和家人搬到加州生活了一陣子,不久前才剛回來,而身邊的共同朋友們都說,James從加州回來之後就變得很奇怪,態度蠻橫,行為無禮,跟高中時的他 完全不一樣,大家不曉得他是怎麼了,只能漸漸地跟他疏遠 避免矛盾。但即使眾人對於James的為人各有評判,誰也沒有料到他會突然暴衝,再以這樣的方式離去。


No charges pressed


案發四天後的8月4號,檢察官將所有物證和筆錄口供送往法院,交由9人組成的大陪審團決定,是否要起訴爸爸Mitchell,隔天8月5號結果出爐,陪審團以8比1票數決定 不起訴,並引用該州自2021年正式納入法律的堅守陣地法 Stand-your-ground law,法條說明 **若該人在合法有權所在地,如房屋車輛或是任何地方相信自己生命遭受威脅,在自我防衛的基礎下 得以合法使用武力,即使該武力為致命武力。更加上俄亥俄州也是28州的其中之一,認定受到攻擊者沒有撤退的義務。因此Mitchell Duckro沒有被起訴的必要。全案的偵查也畫上了休止符。***所謂撤退的義務包含在自我防衛的範疇中,意思是在以武力反擊前,若遭受攻擊的人有安全的撤離的可能,那麼他就必須選擇撤離

此案的後續我稍後再提,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下一個案件。


2nd Case


第二個案件發生在臺灣的台北市,台北為台灣的首都,著名的地標台北101,直到2019年都有著世界最高塔的美名。這座國際城市擁有多元的美食和友善的民風,深受觀光客的喜愛。案發當年2014年,這個城市居住著270多萬人,人口稠密,經濟繁榮,治安上也相對穩定,但在一個普通的夜晚,一場意外 永遠改變了兩家人的命運。

2014年10月25號禮拜六,晚間約8點40分,29歲的何柏翰和懷著8個月身孕的妻子一同返家,已經尿急的何柏翰很開心今天很早就找到停車位,他速速開門要進屋上廁所,妻子則到陽台餵狗狗吃飯,然而何柏翰到了浴室發現門推不開,往門縫一看竟然看到了一名帶著口罩的男子,下一秒該名男子朝他揮拳,兩人隨即扭打了起來,妻子聽到聲響後到浴室察看,這才驚覺家中有人闖入,她連忙打電話報警,先生何柏翰則以擒拿術將男子壓制在地。10分鐘後警察趕到,將躺在浴室地版上的男子上銬,但他已經四肢癱軟,面色發黑,送醫急救後,在隔天上午的7點30分宣告不治。而原本是受害者的何柏翰,則立即被以過失致死罪罪名起訴。


Intruder


47歲的竊賊張俊卿,有違禁藥品和竊盜前科,2014年年初才剛假釋出獄,但因為失業5個月沒有收入,他再次動起了歪腦筋。監視器畫面中可以看到他用按門鈴的方式 來確認屋主在不在家,接著換上不同顏色的衣服 以萬能鑰匙進入了何柏翰的住處,他搜刮了墨鏡項鍊婚戒等財物,但幾分鐘後被返家的何柏翰發現。身高180公分的張俊卿看起來雖然健壯,但他患有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,加上案發當時他又帶著口罩,最後因為被壓制 氣管受阻,造成呼吸性休克 心肌梗塞而離開人世。

而從事冷氣技工的何柏翰,在案發當時與剛與妻子結婚不久,面對即將出生的寶寶,他加倍努力的工作,但沒有想到如今為了保護自己的妻小,他要面對刑事訴訟和竊賊家屬高額的民事求償。


Trial


2015年5月16號,地方法院一審宣判何柏翰防衛過當,過失致死罪名成立,判處他3個月有期徒刑,緩刑兩年,竊賊張俊卿的家屬更是向他求償300萬元新臺幣,何柏翰與律師團隊不服上訴,但在3個月後的9月6號,高等法院仍判處他2個月有期徒刑,緩刑兩年定讞。在民事訴訟方面,法院則判他要賠償竊賊家屬64萬元新台幣。即使何柏翰向媒體表示他不接受這個結果,一定會再上訴,但最終他在2018年4月選擇與張家人和解,並支付賠償金,全案也到此落幕。


防衛過不過當的分界在哪裡,依照台灣法律的規定,防衛者必須採取對攻擊者侵害最小的手段,以何柏翰這個案例來說,他力抗竊賊後就必須要鬆手,壓制對方其他不致命的部位,而他當時並沒有這麼做,因此法官認為他的防衛超過了適當的範圍,判他有罪。

總結來說,台灣的人民如果 遇到類似需要防衛自身安全的情況,真的逃離不了現場必須反抗,那麼他們在那短短的反應時間內得衡量至少4件事:


  1. 攻擊者是否持有武器

  2. 攻擊者的身體素質如何

  3. 根據第1點和第2點接著判斷自己反抗的手段適不適當,有沒有符合必要性

  4. 搏鬥的同時觀察攻擊者的生命徵象

一個人在危急的時刻做不做得到這幾點,這樣的法規合不合理,大家都有不同的見解,但何柏翰本人表示他不後悔,他說因為如果當時他沒有打贏,他輸掉的很可能就是自己,妻子與寶寶三個人的生命。


After the incident


回到第一個俄亥俄州的案子,爸爸Mitchell雖然未被起訴,也不需賠償分毫,但他們一家也並不好過,James的姐姐Jessica後續發起了抗議活動,指控警局偵查不公,控訴Duckro一家謀殺了他的弟弟,她尤其用力抹黑Allyson的人格,她截下審訊影片的畫面發在網路上,說Allyson態度拙劣,在審訊中笑的輕浮,更說是她誘騙James過去她家,行兇後接著再塑造成 自我防衛的假象。但在看過整個審訊過程後,就會發現Allyson是在警探走進審訊室與她打招呼時才給的笑容,並無所謂態度輕浮,而門上的監視器畫面也顯示他們一家人再三的請James離開,如果是誘騙他來怎麼還一直勸他走呢,然而這樣不攻自破的說詞還是吸引了不少家媒體刊登,消息一出也立即引發民眾的論戰。兩派人馬各說各話,爭吵不休,而當事人在這片混亂中選擇沈默。跟何柏翰夫婦一樣,Duckro一家人在案發後也速速搬離了住處,至今並未發表任何聲明。


Conclusion


這兩個案子骨子裡很相似,但當用兩個不同的法律基礎來裁判,就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,什麼是真正的正義,什麼又是真正的公平,這個問題答案就留給各位來定奪了。

今天的節目到這邊就結束了,如果你有什麼想法也歡迎在頻道的下方留言,跟大家一起討論。

1,196 次查看1 則留言

1 Comment


Guest
May 19

相同的案子,因法官見解不同,判決南轅北轍的例子很多

Like
bottom of page